Zhuqian City의 Yingxi Gate

中正路、東門街等9條街交叉圓環處

전화:(03)5216121
(본 페이지의 도문 저작권은 「Zhuqian City의 Yingxi Gate」, 「원작자」에 귀속됩니다)
探尋新竹城市之魂,緬懷歷史軌跡,你絕不能錯過的地方 —— 竹塹城迎曦門!
走進迎曦門,彷彿隨著時光之輪回穿越歷史的厚實牆壁,每塊磚石都是見證,每根立柱都是故事。
迎曦門銀白的城樓屹立在眼前,散發著一種古樸威嚴的氣息,仿若還能聽見當年城中行人來往的喧囂聲。
迎曦門所在地,曾是竹塹城的東門,如今保留著唯一的城樓與城座。
踏上城樓,你可以一睹城市的全貌,感受曾經的輝煌與榮耀。
城樓歇山重簷,屋脊短而有力,展現出當代建築工藝與古代風華的完美結合。
走出城門,你會看到那座紀錄著竹塹築城歷史的石碑,彷彿在向你述說當年的輝煌時刻。
廣場上的新竹之心,匯聚了傳統與現代科技,是新竹文化的象徵地標,讓你感受這座城市的活力與創意。
探秘護城河下的石構橋墩,清代古橋的遺蹟凝結著歷史的珍貴。
那「分水金剛雁翅」的石構,如雙翼般矗立於護城河上,每一塊石塊背後都隱藏著故事,值得你用心去感受、去領略。
在竹塹城迎曦門的腳步聲中,你將品嚐到時光的美好滋味,感受這座城市的活力與厚重。
立即踏上旅程,讓迎曦門為你打開一扇時空之門,帶你穿越古今,體驗新竹城市的靈魂。
等待你的,是一段感動心靈的探索之旅。
*****
新竹古名竹塹,於西元1733淡水同知徐治民以莿竹圜植為城,1826年,竹塹士紳鄭用錫等人奏請改建竹塹城獲准,重新堪定地基,於1827年興工,築造周圍為八百六十丈,高度一丈五尺、深度一丈六尺的磚石造城牆,並建立四座城樓,東門為迎曦門、西門為挹爽門、南門為歌薰門、北門為拱辰門,日據之後因為實施都市街道改正,於1902年拆掉城牆與城樓,只存東門迎曦門。
迎曦門城樓下段稱為城座,以條形花崗石石塊疊砌而成,城門洞為圓拱形,是城市的出入口;上層城樓原為木構造建築,現已改為混泥土造,城樓結構共二十四根立柱,屋頂部分為歇山重簷式構造,屋脊的起翹短而有力,以顯示威武的氣氛,城門前豎有石碑一座,為竹塹築成歷史的紀錄,城門前的廣場又稱「新竹之心」,為一個結合傳統與現代科技的市民廣場,是新竹文化的象徵地標。
新竹市東門城廣場美化工程施工過程中,於1999年4月10日下午三時,意外發現護城河地下構造物。
清代橋墩中間段之橋墩兩端,雖然被部分混凝土覆蓋,仍隱約可見一縱一橫的砌疊法,石塊呈四十五度斜切的方式砌疊,會合如同雙尖形船首狀,是目前台灣僅見的依傳統工法建構的石材橋墩。
這種橋墩唐代稱為「分水金剛雁翅」,顧名思義是採用尖狀橋墩分殺水勢,防止沖擊。
「犬牙相錯」的砌法,格外堅固,兩側雙尖的橋墩,有如浮橋撐持橋樑,如雁翅展翼。
東門護城河上的橋樑,在清代寬僅五尺(約150公分),約在1910年至1920年時,由於「市區改正」推行,擴充橋面,原有船形尖端載力不足,在清代橋墩上設「石棺狀」之「鎮城石」,形式可能是日治時代盛行的裝飾收線手法。
東門護城河橋墩遺址含括了清代、日治與戰後興築的構造物,簡潔明白的交代了近三百年來的歷史與時空變化。

所有評論 (0)
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