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ormer Residence of Zhong Lihe

廣興村中正路108、110號

Phone:(08)7957621
(Copyright of this page belongs to "Former Residence of Zhong Lihe" and "Original Author")
踏入屏東高樹鄉的鍾理和故居,彷彿穿越時光,與臺灣文學巨擎交心。
這座雙橫屋格局的三合院,承載著故居的溫情與尊嚴,宛如古老故事中羅曼蒂克的舊夢。
身臨其中,每一塊磚、每一瓦,都散發著鍾理和對於人性的深刻關懷與熱情。
在這裡,你可以領略到鍾理和筆下扎實紮根的土地情感,透過他筆下的《白薯的悲哀》、《山火》、《竹頭庄》,重新感知老百姓生活中的哀愁與奮鬥。
漸入佳境,你會發現桂花芳香在風中緩緩飄散,似乎在述說曾經的時空故事。
而這座故居,經過精心修復,保留了當時璀璨的模樣。
從前院高聳的紅磚圍牆,到屋脊的燕尾起翹設計,每個角落都是鍾理和家園的一部分。
不難想像曾經的景象,全村的老少携水入戶,為的只是那一口給予生命力的水池。
你不只是旅行者,更是時光的見證者,感受著鍾理和筆下的故事在此重現。
鍾理和故居等待著你的蒞臨,讓我們一同漫步在文學之父的足跡中,揭開臺灣現代文學的神秘面紗。
立刻前往鍾理和故居,尋找一份心靈的寧靜和觸動吧!
*****
鍾理和於西元1915年出生在今屏東縣高樹鄉廣興村,從小就接受漢文私塾教育,而後漸漸走向文學之路。
他的作品深刻描繪基層百姓的人性尊嚴及生活景況,是臺灣文學史上甚具影響力的客籍作家。
而鍾理和故居是他十八歲以前所居住的地方,為雙橫屋格局的三合院,在當時屬於富豪之家才得以擁有的建築物,走進鍾理和故居,從屋內的一磚一瓦與陳設,相信能夠懷想鍾理和對於人性的關愛與熱情。
鍾理和在長子出生後,開始從事創作與翻譯工作,其作品往往可以看出,他對於老百姓的人性尊嚴及生活景況深鑿的痕跡,像是〈白薯的悲哀〉、〈山火〉、〈竹頭庄〉、〈親家與山歌〉、〈阿煌叔〉、〈阿遠〉、〈草坡上〉、〈老樵夫〉等;其作品也屢屢獲獎,譬如,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長篇小說第二獎的〈笠山農場〉、香港《亞洲畫報》佳作獎的〈菸樓〉等,其對文學的貢獻,被後人尊為「臺灣現代文學之父」。
曾經殘破的鍾理和故居在經過重新整修後,大致上已恢復舊觀,前院圍牆以紅磚砌成,屋脊採燕尾起翹設計,庭院裡種植百年桂花,每到花開季節即散發著桂花香氣,最值得一探的是屋前的儲水池,由於當時的生活普遍清苦,每到供水日,都會看到全村老小帶著水桶來此提水,可以想見這座水池的重要性。